847.谷贱伤农-《我是导演,我不比烂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其实《舌尖》这次完全可以放到CCTV9纪录片频道里播放的。
    不过,CCTV9作为11年1月份才正式运营的频道,收视率肯定没有CCTV1高,也没CCTV影响力大。
    但实际上《魅力纪录》这个央视专用的频道名,在CCTV9开始上线后,就已经转到了9套,其他台已经不再沿用了。
    偏偏,《舌尖》的质量真的是上乘,领导们看完决定,直接放到1套,1套放完,9套再轮播。
    一二轮的收视率,我们全要。
    为此特地调整了7天的频段,提供给了《舌尖》。
    而《舌尖》确实也没辜负众望。
    连续播放了四集之后,互联网上讨论的声势已经愈发浩大了起来。
    原因很简单。
    没看过。
    以前没有。
    无法定义。
    《舌尖》是美食纪录片么?
    是的。
    可它的文案,它拍摄的内容,它的核心主旨,却并非是美食。
    而是探寻。
    横向与纵向的探寻。
    由饮食文化组成的,千百年来延续在这片热土上的脉络、根系……被食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。
    许鑫在微博宣传时说的话,半点都没掺假。
    他真的做到了让观众在这部纪录片里,品尝到了味道。
    一夜之间,东海温暖的风,吹润了西北人的脸。
    西北黄土的蓝天白云,飘到了东北的冰天雪地之上。
    是美食,但非美食。
    是文化,却又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……乃至想象到这个味道。
    短短四天时间,网络上无论是《舌尖》里面各种美食,在电商环节的大热,还是说微博上那些诸如#舌尖#、#跟《舌尖》学做饭#、#今天吃什么#、#一碗饭慰藉乡愁#这些由四集《舌尖》纪录片引发的话题。
    虽然《舌尖》也有幕后花絮,但显然……大家想要更多、更迫切的了解这部片子在许鑫那到底怎么被拍出来的。
    同时,央视也希望能借这部纪录片的热度,开拓更多文化领域的新热点。
    所以,虽然罗铭没搞来稿子,但却反复嘱托许鑫:“一定要好好回答”。
    因为这篇央视的采访会分别从互联网到午间新闻,最后再到大约30到45秒的时间给到新闻联播里面。
    说白了,上新闻联播时,许鑫一定要有一段至少在10到15秒的“金句”才行。
    这一套流程,罗铭反复和他说了两遍。
    而许鑫能做的,就是洗澡,刮胡子,杨蜜亲自帮他画的妆,而他也穿上自己最正式的西装,下午坐车来到了央视的大楼里面。
    今天是《舌尖》第五集的播放日。
    而采访他的新闻,不出意外的话会在明天的午间新闻进行播放。
    晚上出现在新闻联播里。
    罗铭带着他走在央视大楼里面,直到来到了一处采访间。
    采访间的格调看起来很大方,在几台照明灯的对面,放着两把椅子。
    显然,今天是主持采访的形式。
    许鑫落座,摄影师开始找光。
    知晓他五官一切特点的杨蜜把妆容画的完美无缺,甚至连脖子和脸的色差都不存在。
    而找光途中,今天的采访主持人来了。
    是一位带着黑框眼镜,许鑫怎么瞧都觉得有些眼熟的女主持人。
    岁数应该在40左右。
    偏偏他不知道对方的名字。
    不过这位女主持人走了进来后,却和许鑫主动打了个招呼:
    “许导,您好,我是今天的采访主持人蕫倩。”
    “您好。”
    许鑫站了起来,和对方礼貌握手。
    俩人一起坐在了椅子上。
    接着他就听蕫倩问道:
    “吃饭了么?”
    许鑫下意识看了一眼那还在调整的光线和摄影机,笑着说道:
    “吃了,您呢?”
    “我是看着《舌尖》的第二集吃的。”
    “主食那一集?”
    “对,我特别喜欢那一段,讲秦腔剧团后台,演员们端着面碗在吃面,有个丑角一边吃面,还一边搞怪表情那一段。”
    “噢~”
    许鑫自然清楚她说的是哪一段。
    同时有些遗憾的说道:
    “可惜,燕京这边吃不到特别正宗的岐山臊子面。甚至西安正宗的都少,最好还是得去岐山本地吃,味道才最好。”
    “那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集?或者说哪个片段?”
    “我嘛……”
    许鑫想了想,说道:
    “现在还没放映,就是第七集,里面有一段拍摄青稞的戏份。那是我们团队公认的最具生命张力的一段。”
    “那到时候我得仔细留意一下。”
    蕫倩话音刚落,那边说道:
    “董主任,差不多可以开始了。”
    “嗯,好。”
    蕫倩应了一声,扭头对许鑫说道:
    “那咱们开始?”
    “好。”
    许鑫下意识的坐直了身子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