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需知,华夏民族在‘建造’与‘节约成本’这件事上,一向是有天赋的。 在制备盐上,西汉时期的井盐就能凿井达到“深六十余丈”(140米),甚至,已经开始用滑轮汲取卤水,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了。 到了西晋,《博物志》都明确记载过“临邛火井”,即用天然气来煮盐。 引天然气煮盐这种法子,都早早想到并且用上了,华夏百姓自然不会想不到‘晒盐’这种就明晃晃挂在天上的主意—— 那么为什么海盐的制备,还一直用煎盐这种耗费大量柴火、人力的法子? 还是那句话,就像姜握之前不把系统内各种技术买下来的原因一致,是因为不想吗?只是做不到而已。 晒盐是需要技术支持的。 而如今,‘格致’或者说科学知识带来了技术的突破。 余常佳道:“辛相请看,这蒸发池制卤,除了浓缩盐水,也可把一些溶解度比盐更低的杂质离子先结晶出来……再有,粗盐可以拿饱和的盐水来洗,对了,辛相可知饱和的意思?” 辛相没有‘学好数理化’,因此辛相听名词听得很辛苦。 但他从这些让他头晕的名词中,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:可以晒海盐了,这就够了! 说来,辛相自然也记得姜握的开学典礼致辞,但此刻他想到白花花的盐(银钱),才对那日的话,尤其是‘格致’二字,理解感触更深。 也明白了当日办学,姜握承诺他的:“辛相,你要信我。教育是百年大计,是最值得的‘度支’。” 确实如此! 他尚在心境动摇中,就听旁边大司徒开口了:“余研究员,大年初一,辛苦你特意来署衙一趟了。” 其实这些年来,姜握一直很注意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。 这回大年初一把人叫来加班,也是姜握昨晚被辛相盯得发毛,知道他肯定等不到年节后,于是只好劳烦余常佳来一趟。 “至于三倍的加班费——” 姜握指向辛茂将:“辛相出。” * 而在看过盐池模型后,裴行俭忍不住催促道:“大司徒,该去看新式火药了吧。” 都到这儿了,裴行俭就直接问道:“到底是什么新的配方?比之前的蒺藜火球杀伤力要大许多吗?” 姜握闻言摇头道:“不是火药的新配方。” 几人穿过数道门廊,来到一处比方才实验室还要戒备森严许多的独栋院落。 甚至连姜握都是签名、留了指印才能够入内。 至此,姜握才道:“而是火药新的使用方式。” 冬日寒冷,她手里托着的物体更是冰凉——是闪着寒光的铜制管状火器,火铳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