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6章 大司徒的上谏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那时,他们也能封官,能趾高气昂的外出,甚至官员都得给他们牵马奉承,自也是有缘故的:一来,皇帝就是要明晃晃的昭告天下,朕的好恶即为标准,用以弹压朝堂;二来,也相当于放在朝上的耳目,因这些人就如同武家人一般,只能依靠她,忠心于她。

    自然,也有这些人容貌、性情(特指在皇帝面前的好性情),能让帝王解颐解闷的缘故。

    但一路走到登基的武皇,自不会是被面首哄走的人,只看一事就可知了——

    薛怀义哪怕最得宠的时候,在宫门处遇到一位宰相要先走,被不惯着他的宰相给打了,打的还挺惨,乃‘左右批其颊,曳去’,是真真打脸拖走。

    薛怀义哭着去告状,武皇也只告诫道:你走北门去,不许走宰相们的南门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姜握随手拨着手炉上的铜扣:可如今,圣神皇帝并不需要面首去做朝政事。

    她略微蹙眉,而陛下若要人解颐服侍,也该……吃点好的呀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因一路从薛怀义想到明堂有些心烦,姜握入蓬莱殿后,就直接整了整衣裳,正襟危站,拿出当年她有幸见过几回的,魏征魏相在大朝上忠言逆耳的架势,肃然道:“臣闻千金公主事,心有所忧,有谏言奏于陛下!”

    姜握说完后,见严承财在旁边难掩惊讶,甚至端着茶盘,却连茶盏都忘了取下来的样子,自己也有点后悔。

    好像搞得太正式严肃且直接了一点。

    最要紧的是……此时间线上,还根本没有任何面首做过什么荒唐之事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还没有理论依据,她好像谏的早了点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姜握顿时有点理不直气不壮起来。

    再看看御案之上的奏疏公文,以及殿内明晃晃的灯烛,显然陛下入夜还在理政,姜握就越加有点愧疚。

    而圣神皇帝自案后站起身,神色平静,难辨喜怒。

    然后却并没有接姜握的话,反而点了严承财的名:“去,叫今夜史馆当值的记注官来。”

    “记下大司徒的谏言。”

    姜握:……

    记注官,也是史馆中史官的一种。负责在皇帝左右,记录天子言行以入史册。凡皇帝于朝上圣言,亦或是召见臣子奏对之言,都当在旁如实记载。

    当然,记注官也不是任何君王言行都要、都能记下的。

    帝王屏退左右之言,自然无以得记。

    而姜握与圣神皇帝之言,常不算标准的君臣奏对,兼有许多机密朝事或是改措,在真正决定落实前,也是不能示于外人——故而君臣两人的对话,除了朝上众人可见的言行,蓬莱宫中之事,多无所记。

    然而这一回……

    姜握立刻收了‘谏臣’的铁骨铮铮的姿态:“陛下,臣只是入宫来与陛下说两句话,不必请记注官了吧。”

    圣神皇帝似笑非笑道:“朕亲册的大司徒暨尚书左仆射——”

    “寒冬违宵禁,漏夜叩御阍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郑重其事,必是有如电坼霜开,振聋发聩的谏言。如何能不令史官记下?”

    姜握小小声道:“没有振聋发聩,只是平平无奇的谏言。”并且欲退:“陛下,臣也不急,明天再谏也可以。”

    圣神皇帝充耳不闻,

    再次与严承财道:“去宣记注官。”

    姜握用眼神示意严公公先别去,她再努力挽回一下。

    严承财左右为难,托着茶盘,非常无助。

    圣神皇帝不由蹙眉:“怎么,朕还支使不动你了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