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在翰林院的可以被视为宰辅储备。 朝中观政的,则是朝中日后的中坚力量。 而在地方上为官的,这辈子大抵也就是一府知府,或是一省三司衙门的佐贰官。 不过严绍庭却是笑着说:“还是按照原计划,好生关注那些去北直隶当差的人。日后……朝廷若想长久安宁,总要改一改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矩。治国之道,须得要宰辅必起于府县,不知民事,何以治民?” 徐渭微微一笑,点头附和道:“规矩确也是要改一改的。” 这些年,尤其是先帝在位的时候。 袁炜、李春芳等青词宰相的话,可是传的不少。 而在过往的内阁辅臣之中,也不知有多少是为官一生都不曾任于地方,一辈子都在京师官场上磋磨,最后只因为是翰林清贵便能直入内阁。 这样的官,不是说就不能治国。 但也不能以此就确信,每一个人都会治国。 说完后。 徐渭提灯看向严绍庭,小声问道:“少保如今既然已经卸去礼部尚书一职,皇上也为少保空缺礼部,想来接下来是要在书院待一阵子了?” 严绍庭脸上露出笑容:“新政起于先帝,却幸于今上,如今不过如那刚刚学会走步的稚童。既如此,倒不如这几年待在书院专心治学,也好生想一想日后的路该如何走。” 翌日。 昌平书院内外都贴出了墨字斗大的告示。 当朝太子少保,原礼部尚书严绍庭,正式在昌平书院开设新学课业,凡昌平书院各分院在籍学子及天下有志之辈,皆可就学于下。 过午之后。 昌平书院各分院凡一百零八名学子,开始正式走进新学大课堂。 与之配合的是新一期的昌平报开始大肆宣传新学理论。 解释何为新学,学之何用。 一场轰轰烈烈却又静悄悄的新学说,开始在人们注意却不甚重视的情况下,悄然铺开,如那三月的春风一样拂过大明两京一十三省。 …… 公元1572年。 大明隆庆六年,五月二十七日。 初夏。 北京城。 比之过去的四年,今年的北京城夏日来的更早了一些,空气也显得格外的炽热。 不过五月,白日里热浪便卷的路上行人汗流浃背。 然而即便是这等提前的酷暑,京城外的运河河道里,依旧是舟船不歇,首尾相连,船帆遮天蔽日。 这几年京师发展的愈发快速,天南海北的货物每天都在以庞大的数量涌入北京城。 城门内外,被镇远侯顾寰操练四年的京营官兵们,军容气质一改先前,每个人都精神抖擞,双目炯炯有神。 而自阴山镇轮番调入京师的边军,更是目有杀气。 即便是这等酷暑,京营官兵们依旧是披甲在身,虽汗如雨下,却屹立于城墙上下,不动如山。 待到夕阳西下,几阵风吹过,空气终于不再那么炙热。 北京城也渐渐显露出不一样的风貌。 虽然宵禁依旧存在,但如今北京城在夜晚也不过是关闭内外城门,而不禁城中百姓在城中游走。 无论北城还是南城,各处皆是灯火通明。 原本脏乱差的里坊巷子里的泥土路,如今也尽数都在顺天府的治理和投入下换成了防滑的麻石铺路。 每一条街、每一条巷子,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木桶,用来盛放街巷间家家户户丢弃的垃圾。 每隔几条街,就会在街口显眼的位置建有隶属于五城兵马司的兵铺,内里还配有顺天府用来灭火的火兵和杂役。 一切。 都好似没变,但一切却又好像完全不一样了。 只是四年的时间,让一直居住在京城里的人们并没有太明显的感觉。 是夜。 满天银汉。 紫禁城内。 乾清宫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