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三章 请缨-《帝国破晓之剑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前军大将周平部抢下了搭建浮桥的任务,在红河中心岛附近,一口气架设了六座浮桥。另有八十余艘战船部署在浮桥东面,护卫着成军的渡江人马。

    成军临时编好的水师,仅靠俘获的东吁数十艘战船,显然不足以抵挡东吁水军主力。然而东吁军并未及时调集水军前来反扑。

    江北的侦骑禀报,从木邦城逃走的敌军战船,此时居然还在向东撤退,尚未发现有东吁军的船队。

    而赵功部左路大军得到军报后,反应十分迅速,已于数日之前拔营向西行进,正在接近木邦城。

    杨奇想了一会儿,认为成军主力从浮桥全部渡江,已是注定之事……

    他披好了盔甲,收拾着随身物品。他拿起头盔,走出了卧房。

    院子里的亲卫将士跟了过来,杨奇又吩咐道:“召集老兵营的兄弟们,咱们即刻过江。”

    王卫抱拳道:“末将得令!”

    周平的前军两卫夺人马,上午便已渡过了红河。杨奇带着亲军走过浮桥,来到红河南岸时,他见到江边的工事后面到处都丢着尸体。

    尸体未埋,血迹也没有完全干透,此地战斗结束的时间不长。杨奇拍马来到江畔,一边骑马,一边观摩岸边的情形。

    靠近红河,有一道望不到头的长长壕沟,里面插|满了削尖的硬竹。壕沟后面是一道腰墙、并有硬竹片拼镶的藩篱。

    然而东吁军这道防线,似乎没起到甚么作用。

    周平部从浮桥渡江后,沿着红河侧击了守军。所以尸体全都在藩篱后面,沟壕里却没有死人。遍布江边的尸首,大多都是头戴竹笠的壮丁,很多人无甲,少见有装备完善的士兵尸体。

    杨奇走了很长一段路,看到的都是类似的景象。他不禁感到有些疑惑……成军突破红河时,按理守军就没有抵抗的必要了,因为彼时的成军,已能从侧后翼攻击到工事里的守军。

    但为何这条防线的东吁人没有及时撤走?

    唯一的原因,恐怕是西线的东吁军指挥混乱。加上江上迟迟没有东吁军组织水师反扑,已证实了杨奇的这番猜测。

    木邦城吴奎部的混乱,是东吁军红河防线的一个薄弱之处。成军因此迅速渡过红河,但要完全突破东吁军的防线,还有一座城挡在前面:瓦邦城。

    杨奇部十余万人陆续渡过了红河,分两座大营驻扎,选了一座小村子当作中军大营。他们没有马上向瓦邦城进军,先等着后面的赵功部、张无忧部大军渡江。

    此时杨奇正站在村庄后面的一座大坟上,手里拿着一张地图,向四面张望着。

    这个坟必定是当地大户的坟,修得十分高大,周围镶着大石板,前面还有雕刻着图案的石碑。不过此时它反而成为附近平坦地形上的一个制高点。

    西面的天边,山影重重,远处的崇山峻岭、正是东吁国的西山。西山连绵不绝,南北偏东走向。

    东边则是蜿蜒的红河,红河在这一带总体成南北流向。西山和红河形成一个恍若“儿”字形的地形……而瓦邦城便位于中间最狭窄的走廊上,建造于红河南岸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