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三晋悲歌-《大秦命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秦国当时的制度,跟三晋地区赵、韩、魏三个国家相比,还是有很大的差距。所以,商鞅的变革,其实一定程度上,引进了三晋地区的制度。尤其是魏国李悝变法时采取的制度。商鞅用了不少。如李悝编纂的《法经》,后来商鞅就拿到秦国,成了秦国法律的来源。

    郡县制、军功授爵制,以及世官制的废除,都可以看出商鞅从三晋地区引进的痕迹。当然,商鞅的变法,相比较于其他变法的优点在于,它更持久。即便是商鞅被杀后,他推行的变法仍然可以被推行下去。

    除了秦国,三晋地区赵、韩、魏三个国家,也有自的缺陷。他们之间虽然同时从晋国分裂,并组成联盟,却并非铁板一块。彼此之间都有矛盾。这些矛盾一旦被刻意的挑拨和激化,就会他们的塑料花谊,瞬间崩塌。这使他们多次错过了灭秦的好机会。等到秦国真正富强起来,三晋与秦的关系就调换过来。他们成了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了。

    魏国作为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,是怎样衰落的?

    时间追溯到公元前406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标志着华夏大地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。由于瓜分晋国时,魏国得到了晋最为富庶的土地,加之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、吴起、西门豹、乐羊等能臣良将,率先在国内推行变法,和当时相对有利的国际局势,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。当时韩、赵、燕实力尚弱,齐国忙于田氏代齐,秦国经受四世之乱,楚国因受吴、越重创而被迫暂时收敛锋芒,魏国在一段时间内极为夺目。

    军事上,靠着精锐的魏武卒,魏国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。公元前409~408年,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,夺秦临晋、元里、洛等五城,长驱直入至郑,又于前389年在晋大破秦军50万,尽收河西之地,锁秦于洛水以西八十载。公元前404年,魏文侯趁齐相田和去世,田氏家族内乱之机,挥师东伐齐国,兵临齐之长城,将齐国的势力遏制在山东半岛,又于前406年派大将乐羊跨境灭亡了中山国。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在位时,合三晋之兵南下,占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,打得这个曾与晋争霸达百年之久的大国节节败退,屈求和。

    文化上,魏文侯尊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,大兴儒学,魏国取代孔子的老家鲁国,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。可以说,在战国初期,魏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,其声势比之当年的晋国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然而,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,局势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。马陵之战后,魏国在列国的围攻下,连遭惨败,国力益衰竭,魏惠王无奈之下,先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,互称对方为王,后又被迫与秦结盟以抵御齐楚。

    昔横扫天下的霸主,沦为了秦齐楚三强争霸的筹码,以至于魏惠王悲哀地感叹:东败于齐,长子死焉,西失秦地七百里,河西尽丧,南辱于楚,失八邑,寡人耻之!

    喜欢就分享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