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个奥斯卡-柏林-戛纳-金雉-金象-金球-东京-等影帝,居然还是戛纳-柏林-戈雅最佳编剧? 这就很气人了。 迟余在得知了郭番选择了航天这个主题后,就已经在研究关于航天类的知识,加上他在《火星救援》的时候,就已经与航天接触甚多。 所以,让他说点什么,也是能够真的说的出来的。 “咱们首先说航天工业这一块吧。” 迟余说道:“新中国成立以来,尤其是造火箭的时候,我们的基础工业条件有多差,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。” 众人点头。 “我研究了国家这几十年的基础工业发展史,以及航天工业这一块。” 隔壁,旁边王编剧说道:“很难!是那种,被人勒住了脖子,吊在半空中,无法喘息的难。” 你要是说砍头的话,我倒是更能体会一些。 迟余点点头,说道:“所以,如果在这里边,找一个代表性的人物,或者说是,集中了航天工业人特质的角色,应该可以得到大部分国人的认同感。” “只是这个集中了航天工业人员特质的角色,不太好找啊。”对面有人说道。 确实不太好找。 另一个也说:“还有,这个角色,出现在什么场合,这一点很重要。” 然后还有其他人,也在说这个问题。 透过烟雾里的牌子,迟余发现,这些人基本上,都是提出了,把切入点放在航天工业领域的编剧。 最后发现,问题主要集中在,选择什么样的一个,具有突然代表性的故事场景,来体现这几十年里,航天工业的发展。 时间,地点,人物。 就是这三个点,卡住了所有人的脖子。 迟余把航天工业这个领域先放到一边,然后说道:“航天科研领域的话,想必我们知道的名人更多一些。” 众人也是点头。 确实,相较于航天工业的话,航天科研领域的名人,还是不少的。 这与工作性质有关。 因为如果没有科研这一块,既然是基础工业、航天工业起来了,也造不出火箭来。 甚至可以说,没有科研,基础工业和航天工业都起不来。 而在那个时候,一些科学家,义无反顾地,在科研条件极差的环境里,几乎是靠着一些优秀的大脑,和坚韧不拔的意志,搓出了火箭来。 于是关于这些人的电影,也有不少。 “如果选在这个切入点,肯定不会拍那些名人的视角了。” 迟余说道:“虽然主要还是靠那些天才的大脑,但是有一些才刚刚毕业,甚至还在上学的年轻科学家,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” “是的,这一点,也可以去深挖。” 郭番说道:“我个人的话,其实更倾向于表现一下科学家的团队。” 然后又有几位编剧,也是七嘴八舌地,表达了对这一类切入点的赞同。 迟余没有发表自已意思,然后又说了航天员这一块。 这个就相对简单一些了。 因为其实主要就是两个方向,一个是拿到载人火箭里的,一个是候选团队的。 “所以,迟余,你的意见呢?你觉得哪个切入点,更好表现一些?”郭番见迟余只是做了个综述似的,着急地问道。 “我个人的话,其实也是偏向于科研这一个领域。但是又觉得,这类的电影,还有纪录片,已经不少了。” 迟余想了想,说道:“有没有可能,创造出一个,少年意气风发投入到航天领域,然后归来是白发老翁,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科学家形象?” “以这个人,作为航天科学家的一个形象凝结?”有人说道。 “我其实来的时候,脑子里边,有几个画面,可能不太成熟,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。” 迟余点点头,见众人目光聚了过来,说道:“首先肯定一点,我们这个故事的时点节,必需要有12年神九与天宫对接,是吧?” “对,必要要有这一天。”郭番点头道。 迟余说道:“我想到的画面,第一个是,有一位老人,在这一天,是在电视屏幕前,或者在现场也行,通过他,体现航天队伍之庞大。” 郭番想了想,点头道:“继续。” “也是通过他的眼睛,把时间,拉回到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时候。” 迟余手指无意识把玩着没有还给郭番的那根华子,说道:“不一定是从载人航天开始的时候,因为那会儿已经是90年代了。” “嗯,确切的说,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于1992年9月。” 隔壁的王编剧说道:“那会儿,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,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‘三步走’的发展战略。” 这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。 第(2/3)页